close

中国要想发展,除非不是共产党的一党专政。不要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,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果建国50年,没有变化,那才真的叫人震惊。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,是的深圳福起来了,那么后文呢,更多的人更加穷了。新中国是依靠农民起家的,现在的农民怎么样了,连地都被抢了。在看看所谓的工人阶级,还有吗,都下岗或者改制了?所以,请停止无谓的讨论,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制度。制度不改,就没有希望。这是我说的,假如3000年的强大的中国的史学家看到的我的blog,就会惊呼,你的结论是真确的。



简单的说因为在中国的中国人都被共产党给洗脑了,所以他们永远跳不出那种思考的方式。



为什么在中国大家看一件事情只有一种方法,一种观点,为什么没有人用另一种观点来看待事情,当出现了一个人用第二种角度看待问题的时候,那么其他未开化的人,继续接受共产党洗脑的人们,就群体跳出来,成了共产党文化坚强的拥护者和免费的打手,所以这个好不容易跳出来,希望尝试新思想的人,要么立即夭折,要么就成为那个唯一的真理者,可是10个人里面,你是唯一的真理持有者,另外9个未开化的人确是共产党洗脑的成功拥护者,那么最后你就成为了唯一一个被官方认定为“为开化”的人。所以,现在的中国就是未开化人的社会,这个国家的最根本问题是民主性,和民族性。



只有民主制度的确立,中国人反省自己,不再继续天朝上国,可以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才可以兴国,至于赶超美国,日本,不是100年内可以实现的白日梦。良药苦口,在中国任何用第二种角度来看待问题的都会被全国人民齐心的抵制,只知道一味的歌功颂德,不服用这口苦口良药,中国的病何时会好?



如果每天知道抗议美国霸权,抗议日本参拜神社,抵制日货等,真的不如多花点时间改善made in chia,提供经济实力,如果中国成为强国,就不是我们学习英文,日文,而是美国人,日本人来学习中文了。



为什么就没有人想想看,但是日本的遣唐使,在长安可是学习汉文,欧洲人马可波罗不就是好例子,来中国做官。这么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祖先在几百年前就知道了,为什么在最先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成长的我们放而都不明白了。却每天在那里叫嚣抵制日货,我应可在家多学点知识。



为什么赶超日本,美国最少需要100年呢,另外我们为什么要去赶超他们呢,我真的不明白,发展自己的经济,最基本的就是要改变共产党的独裁统治,这样才有企业的产品可以真正的改良,同时市场经济可以淘汰那些小作坊企业。最重要的是,赶超外国没有任何意义,只是政府的面子工程,我认为提高人们的利益才是一个政府应该做的事情。



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,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既有外部条件,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。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,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,文章对“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”做了探讨。







一、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



(一)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

战后,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,把战时工业改 组为平时工业,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。一般认为,1945~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“复兴期”,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。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 1946年秋实行“倾斜生产方式”开始走上轨道的。同时,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。二战结束以后,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,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,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。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,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,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。“道奇整顿”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,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,物价水平开始下降,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,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,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,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。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。1951年,旧金山“和约”签订后,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。日本政府在实现“经济自立”的口号下,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,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。在政府的鼓励下,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,更新设备。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,利用外资,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。这段时期,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。这一年,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,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。

(二)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

从1956年起,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,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。1956~1973年,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%以 上。这种长期、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。所谓“经济奇迹”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发展。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又大体分为两 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1956~1964年。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、化工业化,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,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。 其主要特点是:设备投资大量增长;能源结构发生变化;对外贸易迅速发展。1964年日本加入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,从而标志着日本正式成为先进工业国家的一 员。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是1965~1973年。正是日本从经济上、技术上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。其特点是:工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 展;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;国际贸易金融的地位显著改善;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。70年代初期,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。



二、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

(一)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

1.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。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 义苏联和中国,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,即从削弱日本,转为扶植日本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,力主缓和战争赔偿,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 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。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,美国于1948年12月,提出了“稳定经济九原则”,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,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,制定了“道奇计划”,把“稳定经济的九原则”加以具体化。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,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,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,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。

2. 侵朝战争的“特需”订货。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,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。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。日本得到了大量的“特需”收入,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。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,带来了国内的“消费景气”。

3. 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。1951年9月8日,签订的《日美安全保障条约》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,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“旧金山体制”时期。政治上,由于美军的“保护”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;经济上,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。这样得以把资源、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,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。

(二)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,加入国际竞争体系

在美国的大力的扶持下,日本经济很快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,为了使经济进入战后发展的快车道,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,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,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,选择了以“重、化学工作”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。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,优化重组国内企业,保护大型企业,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。为了立足国际市场,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与干预经济的政策,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。

(三)根据本国实际,适时调整政策

1.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。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,把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,开创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新纪元。20世纪50~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,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运用的关键时期,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“黄金时期”。日本赶上了机遇,更抓住了机遇,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,制定了“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”,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,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,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,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,引进国际尖端技术,进行消化后使之转化为生产力。

2.制定“高度经济成长”政策。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《经济自立五年计划》,从此,日本进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。1960年池田内阁制定了“高度经济成长”政策,即《国民收入倍增计划》预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。

为了“高度成长”,政府给国家财政进行巨额投资和金额贷款,采取对公司企业减税及其他财政措施,以增加资本积累,增加出口贸易。为了“高底成长”,工业生产在大规模设备投资下,以技术革新为中心,进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继续增长。

3.推行贸易外汇的自由化计划。为了扩大出口,增收外汇,加速经济发展,1960年6月,日本政府制订了《贸易、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》,同时恢复日元对 美元的交换性能。池田内阁执政后,1961年7月,进一步制定了《促进自由化计划》。1962年内,包括石油、煤炭在内,日本实现了产品88%的自由化。 1964年6月,日本政府发表《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》,8月,日本成为《国际货币基金协定》第八条所规定的国家。接着又加入了当时以开发“后进国”为 名的欧洲合作组织(OEEC)这些标志着日本“开放型”经济体制的形成。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,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呈迅速上升势头。



(四)重视教育,加速人才的培养

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,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。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,还是60~7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,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予特殊关注的问题。

1. 义务教育、高中教育、中高等教育体 系完善。日本较早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,战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,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,实行九年义务教育。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, 就学率达99%,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.6%;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达23.6%。同时还有配套齐全的职业教育,成人教育等。

2. 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。日本政府重视教育,还表现在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逐年增加,1956~1978年期间,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的比例就达20%~33%;1978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投入的7.1%;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相当于1950年度的51.46倍。

3.提出“造就人才”“建设国家”的发展战略。为了振兴日本经济,适应“高度经济成长”的政策,1962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“造就人才”“建设国家”的战略思想。

“造就人才”实质是美国的“开发人类能力的政策”即把人看作经济上的生产力,因教育投资来开发这个力量的政策,是和日本式“道德教育”相结合的产物。“建设国家”就要造就“热爱民族、国土和文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见识,在国际上也是以赢得依赖和尊敬的日本人”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,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,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。



三、结语



通过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原因的初探,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:日本能在短短的50年时间,迅速医治战争创伤,创造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,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 经济强国,绝非偶然。日本经济崛起,得益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,得益于吸收消化欧美先进的文化科技技术。日本经济崛起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 和实用性。日本经济的崛起还得益于重视教育,重视人才的培养。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,发展经济,就要有日本当年那种敢于引进,善于引时,甚至不惜“错误”引 进的决策和胆识。充分利用、吸收消化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,为我所用,为实现“四个现代化”所用。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,借助日本成功经验,一定会把 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加宏大。



参考文献

[1]冯昭奎.日本经济[M].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9.

[2]战后日本经济编写组.战后日本经济[M].上海人民出版社,1973.

[3]焦必方.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[M].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,1999.

[4]孙执中.荣衰论:战后日本经济史(1945~2004)[M].人民出版社,2005.

[5]堺宪一.战后日本经济[M].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,2004.

[6]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.战后日本经济[M].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5.

[7]夏占友.战后日本经济[M].外贸大学出版社,2004. [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oriekohler 的頭像
    moriekohler

    ケーラー モリエ

    moriekoh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